穿越2300多年!当屈原到了合肥

2023-06-23 07:01:30 来源:合肥观

今日端午

端午节,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名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
亦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

岁岁酬端午,今年不一般

今年是爱国诗人屈原逝世2300周年

而70年前

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公推为

当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

传说中

屈原曾“北越巢湖到合肥,

从合肥到寿春”

悠悠千年,沧海桑田

香草又是,换了人间

设若诗人穿越到今天的合肥

面对“端午”习俗以及其他各种非遗传承

不知会生出何种感慨

“乘骐骥以驰骋兮,来吾道夫先路”

就让我们在无边的艾香里、子规声中

跟着他寻踪觅迹的脚步

来一次文化深呼吸

解码合肥非遗里的那些“包容基因”

解读其中时时闪耀的合肥智慧

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, 唱腔在大别山山歌、淮河花灯歌舞的基础上,吸收门歌、端公戏、嗨子戏唱腔,形成东、中、西路三个流派。中路以合肥为中心,音乐兼有东、西两路的特色。

纸笺加工技艺是巢湖传统技艺,是传统造纸术在技术上的延伸与发展。通过对纸张加工、再加工,延长纸张寿命,提高纸张实用性与艺术性,赋予纸张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征。

王允茂1912年在上海创办徽仁洋服店,独创“四工、六针、九法、十六诀”的技法标准,1942年其全家回到其夫人家乡合肥。第三代传承人王俊顺应年轻人的时尚着装需求,不断改进工艺。

皮影诞生于西汉,马派皮影原活跃于皖北地区,吸收粗犷豪放的淮河流域文化,人物脸谱和服饰造型或淳朴粗犷,或细腻浪漫,或夸张幽默。传承人马飞2008年移居合肥,传承创新这项技艺。

蛋雕有2600多年的发展历史,庐州蛋雕手工雕刻制作,如今不局限于雕刻传统图案,也雕刻人物、山水、建筑以及当下流行的题材。

学习淮河流域的民间技术技法,吸收新安画派笔墨意趣,借鉴皖南民居建筑艺术与风情民俗,总结与完善中国各大内画流派的风格特色,结合自身实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内画艺术。

始于明末清初,以锤代笔,以铁代墨,敲铁成字,一幅作品一般要经过30多道工序。300多年来不断传承和创新,使纸墨书法与铁工艺完美融合,锻铁成字,完美表现。

以面粉为主料,调出艳丽色彩,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。合肥面塑艺人广泛学习摸索,经添加特殊材料,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、不裂、不变形、不褪色,而且抗摔性强,易运输。

内涵丰富,风格多样,派系众多,技法各异,家传身教,代代相传。用作窗花的剪纸,在北方较为普遍。庐阳剪纸既有徽派剪纸艺术的灵秀精巧,又有淮河流域剪纸艺术的粗疏古拙。 [page]

有2000多年的历史,在江淮地区流传甚广。注重革新作画工具,使用新材料、新器具,创新本土题材、内容。现一般用特制高温铁笔在木板、竹簧、宣纸、绫绸上作画,艺术价值攀升。

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”子规声中放眼望,合肥非遗看不够。

合肥处吴头楚尾,为八皖之中,临肥河之交处,踞华东之腹地,列江淮之首郡,作为南北交汇、沟通东西的城市,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各类文化在这里激烈碰撞、深度融合。也因此,人们提到合肥时,常用古老与年轻、沉稳与激情、开放与包容等词语来形容,从解放之初人口不足5万的江淮小邑到今天拥有近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,这个怀抱环巢湖文化圈的科教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奋力崛起。解读合肥的文化“基因”传承可以发现,包容、创新已成最基础的底色。

包容、创新的沃土开似锦繁花、结累累硕果,合肥大地上星罗棋布的非遗就是力证。

经过田野调查、挖掘整理和逐级申报,目前所知合肥的非遗项目,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,最早可追溯至千年以上。截至2023年6月,经政府批复认可的市级以上合肥非遗有137个,其中国家级5个,省级44个,市级88个;国家级传承人5人,省级22人,市级82人。

一项非遗,一段城市记忆;一个传承人,一支历史文脉。让“文里文气”“科里科气”合于肥、合则肥,以文明的两翼滋养合肥的未来!

策划 | 王蓉

文案 | 王蓉 任敏

视频 | 任敏

手绘/设计 | 何姗姗

动效 | 翁艳

编校 | 翁艳 吴弘 吴青培 实习生 郑秋雨 张艺娜 潘晨晨

出品 | “姗姗不迟到”融媒体工作室

鸣谢 | 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、安徽省非遗研究会、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、合肥市非遗保护中心

标签:

上一篇:热资讯!宿城:稳就业促发展 托起群众幸福生活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猜你喜欢

推荐阅读